很簡略的設定步驟,供快速參考用 ^^;

0. 準備以下程式: mysql5.x, mysql-gui-tool 5.x, Netbeans6.x

1. 解開mysql, 複製一份my-small.ini, 並更名為my.ini
(mysql尋找設定的路徑依序為c:my.ini, c:my.cnf, c:windowsmy.ini, my.ini等, 用mysqladmin可看到相關說明)

2. 啟動mysqld-nt.exe

3. 解開mysql-gui-tool, 啟動MySQLAdministrator.exe, 使用下圖設定(密碼空白)
4. 登入後在左方功能列找到User Administration, 在下方User List的地方按下右鍵, 新增一位test, 新增好了以後點選test, 使用"Add Host From Which The User Can Connect"增加可以連線的host
5. 好了以後到Netbeans的Services頁面(左上方最右邊), 在MySQL的地方設定New Connection, 使用剛剛建立的User和設定要連線的Database
6. 之後就可以在Netbeans內操作MySQL


g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不多說了, 直接看圖吧
在gtalk widget內直接貼上flickr的相片集網址(set), 會出現該相片集的縮圖, 接著, 點選view, 就可以在widget內直接看圖了!!

4/23補充

這裡是Google gtalk widget網址,這個是用flash做成的client,比gmail內建的javascript版本來的穩定點,唯一的缺點是打過的字無法複製 囧rz。

可以搭配一個小型的popup網頁,加上第三方主機,就可以突破公司MSN的封鎖和MSN上的朋友聊天啦 <囧>

詳細設定可見上一篇 - 使用Gtalk和MSN聊天

ps. 感謝圖中的正妹客串
P4190456

g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沒錯,在這個通訊發達的時代,Gtalk和MSN也能溝通了,雖然他們兩個是不同公司的產品,使用了不同的協定。有人會想說,為何不用MSN就好?何必大費周章的去搞個這樣的東西出來呢?呵,對某些人來說,這樣的形式是必要存在的,對某些人來說....

有些公司,礙於政策、安全性及怕員工在上班太專注於聊天影響工作,都會下令封鎖MSN。比較簡單的封鎖方法是鎖住MSN Server的IP,來一個檔一個,不管是MSN Server的IP,還是Web版的MSN(像是http://webmessenger.msn.com )也一樣被檔在防火牆外(擋掉該網址)。

即使網頁版可以正常運作,不過那個web版的MSN真的有點難用,列舉幾個缺點如下:

1. 不小心按下回到上一頁,就會自動登出
2. 對話訊息無法紀錄(這個功能看個人而定)
3. 有時候按下新網址,會顯示在那個IE視窗上,然後又被登出

所以,來試試看Gtalk吧,目前Gtalk的幾個好處

1. 使用者沒MSN那麼多,公司MIS比較不會檔
2. 透過Gmail就可以連線,這個很難檔,除非擋掉gmail的網址
3. 畫面清爽,也沒有自動登出的問題
4. 所有訊息會自動紀錄在gmail內
5. 有很小聲的訊息提示

連接的方法有點複雜,不過很多網友都有做整理了,列舉幾篇教學文章如下:

- 用Gmail Chat 整合MSN, Yahoo!,AIM,Jabber
- 用GTalk和 MSN、Yahoo、ICQ、AIM、QQ的人聊天

在這裡補充一些地方:

1) 根據我的血淚經驗,
jabber.no是目前最穩定的transport平台,建議選擇這個server作為交換中心。

2) gmail內的gtalk client是很方便沒錯,不過連線不是很穩定,有時候會連不上,要登出、登入多試幾次,建議可改用gtalk widget版(Flash版)。這版本有音效提示、還可以顯示對方的大頭貼(其實這是
jabber.no的功勞),gtalk gadget網址在
http://talkgadget.google.com/talkgadget/popout

我弄了一個小小的視窗,可以跳出類似webmessenger那樣的單一視窗,畫面比較簡潔一點。

請點這裡,運行的畫面如下。


這是Gtalk和MSN溝通的情形



g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中產階級這 4個字,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熱門」過。從 2006年底日本趨勢學者大前研一 (Ohmae Kenichi)推出《 M 型社會》以來,不論是否讀過,但對於「中產階級消失危機」的論點大多都還能朗朗上口,就連跟計程車司機也能聊上幾句;而美國正值總統選戰初選,各家人馬動不動就喊出與「中產階級」相關政策,塑造為大眾謀福祉的印象;同時,各國的貧富差距也不停擴大,每當看到發展中國家摩天大樓與貧民窟並陳的景象,總是讓吃不飽也餓不死的「中產階級」,心頭一驚。

而中產階級( 假如仍存在的話 ),似乎就在一種不上不下的境界拉鋸、掙扎。有時看到 1坪要價不斐的豪宅,心裡就挺不是滋味;但聽聞社會邊緣人的故事,又急忙想伸出援手、替他們做點什麼,也常處在一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尷尬。

但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評論認為,在現今物質生活以及科技醫藥均大幅改善的情況之下,不論是金字塔頂端的富豪,亦或是日子還算過得去的「中產階級」,其實生活品質是相差不大的。的確,所得、貧富差距增大是事實,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品質與滿意度並不見得會和所得成正比。因此該評論認為,單看「賺多少錢」其實只是 1 個面向,現在不妨看看我們「花多少錢」、「錢怎麼花」、以及其價值所在。

該篇評論引述賓州大學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Dirk Krueger教授在 2006 年所做的研究,認為在財富不均等擴大的情況下,美國民眾消費不平等的程度,其實已經數十年來沒有變動了;而美國以及其他市場健全的民主國家,富人與一般民眾的快樂指數其實相距不多。以電冰箱為例,不論家中擺的是要價新台幣 40萬元、廠商號稱「食物保存劃時代發明」的 Sub-Zero冰箱,還是只是數千元的國產冰箱,其實這 2 者間的差距,遠不如標價來的驚人,最起碼民眾都還可享有新鮮牛奶喝。真正相差甚遠的,其實是那些完全負擔不起家電以及必需品的人。

當中產階級看著汽車雜誌中的超級跑車流口水,但放假只能認命的擦洗著自己的小 March 時,也別忘了美國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民眾,當中有70% 擁有 1台車以上。不論家中車庫停的是保時捷 (Porsche)還是 March,其實對於駕駛的經驗是大同小異的;搭飛機坐頭等艙還是經濟艙也是相同的道理。

若由消費面向觀察,便可發現現代社會的不平等其實已經大幅縮減,這也反應在民眾的平均壽命、休閒娛樂等。當然這並不是說窮人自此都不再受苦、或者是不平等已經完全消彌,這是不可能的,像昂貴的高等教育讓窮人更難藉由知識翻身,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議題。但正如諾貝爾得主、經濟歷史學家 William Robert Fogel所說的,長久以來衡量經濟發展的程度,過度著重名目指標以及相對性的差異,但往往忽略實質上,全球大部分國家的民眾生活水準,已經整體向上提升的事實。

因此,當下回媒體上再度出現民眾痛苦指數攀升的消息,不妨想想看痛苦來源是因為日子真的過不下去,還是因為沒辦法住豪宅、用奢侈品?「知足常樂」這句連小學老師批改作文都嫌老掉牙的成語,或許仍有其意義。當然,能住進大安森林公園對面的「勤美樸真」、客廳裡擺著先鋒 (Pioneer) 的Kuro 電漿電視固然很好,也能從同儕欣羨的眼神中獲得小小虛榮;但上一次在家開心看著 DVD、或者自己開伙下廚宴請好友究竟是什麼時候?恐怕才是我們內心深處沒有辦法迴避的問題。

--
久沒發文後的第一篇文竟是轉貼文,難道說我已經山窮水盡了嗎!?

不~~~~

只是純粹因為這篇文章點出了M型指標內某些看不見的論點,在這個"M型"模型逐漸氾濫的時刻(連PTT都有M型OP、M型徵友了),我們需要多點不同的觀點來思考這問題。

究竟那些走在M型右方的人,應該說,將社會切成M型的那把無形的刀,僅僅只是建築在金錢或者物質生活上嗎?上面那篇文章點出了一個重要的觀念,如果在基礎的生活上,那麼只有極少數無法得到正常生活品質的人才是痛苦的,他們的生活可能你我都難以想像:沒有電視、沒有冰箱、吃著腐敗的食物、冬天沒有熱水可以洗澡等等,如果以這標準來評量這個社會,那麼應該會得到一個極為右傾的M字吧。

所以我們也可以活在M字的右方,只要我們看清自己的手邊擁有的即可。

只是最後我還是要自打嘴巴一下,如果慾望可以這麼輕易地被控制、消散,那麼現在人類的社會應該就不會如此繁華了吧!?因為有了慾望,所以驅使我們想要得到更好的人事物,如此會帶動整體的發展,但也帶來了競爭、不滿和差異。

先說到此,改天再補上。

本篇文章來自前同事艾爾文的blog,感謝他,因為那是私人空間,不便貼上網址,請sorry。

g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些許食物就能收買的貓群們,目前佔領了我後面的陽台,
他們總是成群結隊出沒,在追求食物的過程中奮不顧身。

自從給了他們一些肉塊後,我們就成了朋友,
每次推開門,總會看見他們怕死卻又貪吃的表情,
充滿乞食目光的雙眼,掩飾著他們高度防衛的心。

他們彼此並不爭搶食物,混亂中帶點群體的秩序和友情。

搬來這裡許久,拍照的當天是我們第二次近距離接觸,
我忘了上次是何時我們讓如此靠近。

好像走了幾隻,而這些是否就是上次那些,我也記不住。
總是這樣來來去去,人也是,貓也是,

我也是。

他們,是我家後院陽台的貓,我們現在,是好朋友。

她好像是母親,上次看見有隻小貓畏畏縮縮地跟在她旁邊。


他最不怕生,每次吃東西都搶第一。


他是個笨蛋,上次一腳踩空跌到樓下。


他....應該是個老頭,沒什麼熱情。

g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Google Calendar,乃Google一個線上的Calendar。簡單來說,就是Google的日曆。宛如那平易近人、深入你我日常生活中的日曆一般,它的名稱,清楚地宣示它一生的宿命 — 我,就是日曆,我就是為紀錄日期而生的日曆,我以生為日曆為榮,一天為日曆、終身為日曆....

很好,我知道很多人看完開場白,一定很想扁我離開,很好,你是正常的,不過這只是個小測驗,測驗大家耐心的一個小測驗,你走了表示你耐心不夠嘛。所以,先別急著走,拿把椅子坐下來,小吃攤馬上就要來了。

身為Google Online Office的一員大將(另一個大將是Google Docs),它,怎麼會是一個日曆那麼簡單!?揪境~~它的背後,還有多少不可告人的秘密呢?揪境~~它還有什麼三頭六臂的功能呢?

各—位—觀—眾,它的功能就是....

噹噹噹~~~

可以放到Blog上

我知道你想扁我,還以為是什麼了不起的功能,放到Blog上是會比較厲害嗎....等等,先看完步驟和說明後再扁也不遲....囧rz,開始了。

首先,我們先建立一份新的日曆。

接著,填入一些關於這份行事曆的資訊,如果這是一份可以公開的行事曆,那麼點選與所有人分享此日曆上的所有資訊。不過這樣一來,設定在這日曆上的任何資訊都會被公開,如果裡面含有你的私人行程,那麼最好是不要公開。這裡因為是要放到Blog上,所以我選擇了老二第二個選項。

這邊是跳出的警告訊息,告訴你,你這麼做將會變成LG - 全世界都在看。(這個梗太冷了我知道....=_=)

建立好了以後,勾選剛剛建立的日曆,這日曆的右方有個倒三角形,拉一下。



嗯,看到相關訊息了,選擇日曆設定

再來會看到設定畫面,同一個頁籤往下看,有個日曆網址,右方有三個小圖示,點選HTML

會跳出一個訊息,點選設定工具

嗯,終於看到設定的地方了(你可藏的真好)。這畫面的左邊是設定區域,右方是預覽區域。預覽區域會隨著左方的設定動態改變。


嘿嘿,設定好了。那就可以複製HTML碼了。

好了以後就貼上Blog吧!

結束。

慢著,等一下~~~還沒要收工,接下來才是Google Calendar的好戲。

  1. 可以新增他人的日曆。唉阿,你會說我幹嘛去新增他人的日曆阿?那是人家的行程耶。嘿嘿,如果不是行程呢?例如:台灣上映的電影日期和內容簡介?F1賽事的分站資訊和Live時間?New York Yankee的征戰日期....等等的,這些有用多了吧?

    我們可以點選日曆欄位下方的管理日曆


    進來以後一樣也會看到設定介面,點選新增日曆。

    再來會有個搜尋欄位,在這邊打入要搜尋的關鍵字,假設是電影好了。我用正體中文試過,不知道是台灣太少人用還是系統不能做中文的搜尋?總之我用中文找不到東西,但是用英文可以。有結果以後選擇一個你覺得豐富的日曆,按下新增日曆就好啦。這邊我選了Han's Movie。



    嘿嘿,今年上映的電影日期我都拿到手啦。
  2. 飯粒範例二我有一群狐群狗黨好友,大家平常都會把妹喝小酒聊天聚會,或者出外走走、踏踏青、不定期的參訪老人之家之類的(誰相信阿 囧),每次在MSN上討論行程是很方便沒錯,但總是無法比較有制度的紀錄整個討論的過程。如果有個網站,可以讓你設定可以討論的名單,名單內的成員可以共同安排行程、日期,也可以把討論的結果貼到上面去作紀錄,嘿嘿,沒錯,Google Calendar可以滿足這樣的要求。這也是協同工作軟體的基本功能(像IBM的Lotus Notes或M$的Outlook + Exchange Server),只是Google這是線上版,無須安裝任何軟體或架設任何主機就能達成,方便好用(但也有點陽春就是了....)。
  3. 提醒自己當個好人,不是,是當個好的Blogger,如果想要好好經營一個Blog,那麼用心,是必要的,不過你知道的,人生總是雜事很多,昨天後面陽台的母貓生了,今天隔壁的公狗嫁了,很多事情總是令人措手不及。所以,有個紀錄是好的,可以提醒自己該做什麼~
以上~

後記

Google Calendar是個很棒的工具沒錯,但是終究是有個缺點,這缺點說大嘛也不算大,只是挺致命的就是了。這缺點就是,非得要在有網路的地方才能使用Calendar服務,若沒網路,精心安排的行程就無用了。身為一個時間管理、工作排程的軟體,和使用者緊密接觸是必要的,所以如果不能很方便的存取,自然會很多功能就大打折扣了。當然前題是,Google把Calendar定位在這市場。

g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抱歉,程式碼的部份在IE(6.0&7.0)下不能正確顯示,並且IE在1024x768的解析度下會造成排版的錯誤。
如果要得到最佳瀏覽狀態請用Firefox。

sorry 囧rz


寫的很爛我知道,我們不能期待一名菜鳥會有太好的表現阿....囧>

雖然把登入的選項抓了出來,可是每次登入完後都會跳到首頁,雖然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可是就是有點小麻煩。有沒有不用跳到首頁就可以登入的方法呢?所以我嘗試寫了這個。

基本的想法很簡單:保留原來的視窗,開一個新視窗,然後把登入的Form送到新視窗去執行,這樣Submit之後雖然會redirect,但是那也不會影響本來的網頁。接著再偷偷地把新開視窗關掉即可。這是我的想法(太粗糙了點吧,我想)

以下是程式碼:
(如果你在IE下看不到程式碼,請點選:http://shen129.googlepages.com/login.txt下載)






進後台,開一個新的版面,拷貝貼上即可。

目前的問題是,新開的視窗無法關掉....要手動 囧

經過某老鳥Canny大的訂正後,此問題已解決

歡迎任意修改取用,若有任何使用上的意見等,歡迎留言阿~

g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本篇文章是在Google Docs上編輯後發佈 **

感謝Pixnet團隊最近釋出了XML-RPC的功能,讓支援這個協定的第三方工具(像是Windows Live Writer、Google Docs 等)可以直接編輯、發佈文章到Blog上。

我之前發佈文章的順序是:先在文字編輯器上將文字的部份撰寫完畢,該抓圖的地方抓圖。然後將圖片上傳到Pixnet,接著到Pixnet的後台建立新文件,把文字貼上,再把圖片兜進去。

整體的過程不算太難但就是複雜,尤其當圖片一多的時候,文字和圖片結合的部份更是麻煩,每次都得記住每張圖片的URL為何,然後到文章編輯的地方把網址貼進去。

現在能使用Google Docs就方便多了,Google Docs既然標榜著是Web版的文書編輯程式,那麼編輯的功力自然不在話下。文章內插入圖片的簡便度大增,不用再去詳記每張圖片的位址了。加上,Google Docs能上傳Microsoft Office文件、OpenOffice文件和PDF(註: 我目前只有試過Word、Excel,Excel上傳的檔案無法發佈到Blog上)等,我們甚至可以先在這些工具上把文章編輯完後再上傳至Google Docs來發佈。(我沒用過Windows Live Writer,所以不知道Windows Live Writer是否也有相同的功能?)

除了上述最主要的優點外,其他的好處像是圖片空間變大了(我把圖片都放在Pixnet內,現在直接放在Google Docs內)、文件流通性變高了、可以透過Google Docs來管理文件、可下載複本到自己的電腦上....等。

好吧,這也不是沒有缺點,真要挑一些缺點的話,有:沒有可親的小圖片可用(我喜歡的哀號小狐不見了 囧)、文章上傳後無法歸類、上傳的文章時間錯誤(是以Google Docs的主機時間為主?),不過這些都是小毛病啦,還可以接受囉。

以下就是使用Google Docs來編輯、發佈的步驟

首先登入Google Docs,然後建立一份新文件


接著在文件的右上方點選發佈

會看到如下的選項,先點步驟一,進行網站設定


這邊Blog發佈的設定,點選我的伺服器 / 自訂,在API的地方選MetaWeBlog API,URL填入:http://blog.pixnet.net/xmlrpc.php,下方是登入Pixnet的選項,請填入你的帳號和密碼。


好了之後可以測試看看,點一下測試。哈,成功了!

然後就可以開始編輯文章啦,編輯好了以後,再回到發佈的地方,按下張貼至網誌


如果文章有正確發佈,則會顯示發佈日期和時間。


到Pixnet上檢查看看吧!你應該可以看到自己剛剛在Google Docs上編輯的文章了。




g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圖片來源:rememberthemmilk.com官方網站)

請別懷疑這標題,網站的名字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就叫「記得買牛奶」。酷!這種具有「一開始真讓人猜不透」的網站永遠都很酷。我想你跟我一樣,想必剛看到時心中必定泛起了一絲絲的問號吧?

「真的是提醒我買牛奶嗎!?」
「可是我不喝奶耶?」
「這是什麼牧場的官方網站嗎?」
「那我可以訂購一隻乳牛嗎?」
「我自己有,謝謝」

你看你看,當你的眼球看到這則訊息,便將訊息傳達到你的大腦。腦內神經系統開始運作,產生好奇心,接著你的手指受到了支配,然後就不自覺的給他點了下去了....這這這,這可是非常先進的「大腦控制」技術阿 XD

拍謝,有點離題了(大概是最近看了一些以醫學為主題的漫畫之故=_=)

好吧,這個網站嚴格講起來,跟買牛奶的確是可以扯上點關係:這是一個工作排程和協同工作的網站,所以如果買牛奶也在您的工作範疇之一,那麼當然也可以列入工作清單啦。

網站標榜著任何地點你都可以獲得提醒:手機、電子郵件、即時傳訊(MSN、即時通、Google Talk等)。設計上是以白色底搭配藍色的標題底色,非常簡單清爽,頗有Google的風格(也有牛奶的感覺!?)。雖然網站的主站是英文介面,不過有著貼心的正體中文版,有圖有真相。


可以申請免費的帳號,也有Pro的帳號,Pro的帳號一年要charge US$25,多了iPhone Sync的工具。

先來看看免費的帳號有什麼功能吧。(註冊新帳號的手續很簡單,就略過不提了)

以下就是操作畫面,嗯,很淺顯易懂


把玩了幾分鐘,你會發現,這網站的功能就真的只有工作排程。雖說專注是件好事,但....這就像是走在寒冬深夜裡遇上快要收攤的小吃攤內點的陽春麵一般,真的是那麼陽春阿....(好歹來顆滷蛋吧!?老闆)

不過正如我說的,我是一個只把玩幾分鐘的人,所以如果漏掉什麼,也是很合理的。

上Google找找看有沒有人分享些密技,有了
大概就這些,看來台灣使用的人口並不多。不過繼續surf一些資料後,倒是發現了一個不錯的功能:

貼心的小秘書: RTM.Remind
機器人帳號: rtm.remain(at)Gmail.com


機器人簡介:
結合rememberthemilk.com網站提供的服務, 這個機器人會給你即時的計劃提醒, 但這個機器人目前好像是個單工工作機器人一樣, 只能等待它給你的提醒, 而你跟它說什麼都沒用, 要想設定計劃任務, 只能登錄網站. 不過這個網站與Twitter又很好的合作, 結合Twitter的機器人, 你可以與rememberthemilk.com實現互動, 甚至做到免費的手機短信提醒. 不過要介紹起來恐怕需要用很多文字, 目前這個日誌的版面已經很有限了, 所以這裡就不介紹它了.


引用網址如下
活跃在GTalk上的几个“小精灵” - Google(谷歌) - SOWANG 搜索爱好者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原來是通過robot的方式來實現訊息通知阿(sorry,用語一時之間無法轉回台灣的用法....囧>)

後話

具有直覺、簡單、清爽、反應速度快的網站或程式一直是令人讚賞的(澎湃激昂的介面也是不錯的啦,像下面引用的那個軟體)。只是就rememberthemilk來說,使用後有點令人意猶未盡,雖然簡單快速,但好像功能太少了些?

web介面意味著我需要時時刻刻連上網路才能新增工作和check工作進度,光這一點可能就不太便了,雖說google calendar也是如此,但是打著google的招牌,已經有為數眾多的sync tools問世了,可以和outlook、palm、windows mobile等同步。

補上北斗神拳掃毒軟體 XD

你,已經死了

(圖片來源:http://www.jcms.com.tw/newspaper/jcms-3330.jpg)

我又踏上了孤獨的旅程....

(圖片來源:http://www.jcms.com.tw/newspaper/jcms-3333.jpg)

g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雖然原本的模板稍嫌陽春,但也算的上乾乾淨淨、家世清白,只是,在這個擠奶露臀講求花俏版面來吸引流量的年代,還是來改一下版型好了。

之前對CSS的了解不多,只知其用途但不知如何使用,找出塵封已久的CSS大全一書(Cascading Style Sheets, Eric A. Meyer著, 莊友欣譯,我的是二版,購於二手書攤)
CSS: The Definitive Guide, 3e / CSS 大全 第三版

K了頭兩章後便動手修改。

了解CSS的想法不難,CSS的目的和語法規則也淺顯易懂,了解基本的概念以後,剩下的就是對屬性的運用和排版的創意了。

目前這個就是我改完的成果,我想大家可以很清楚的了解一件事,那就是....

幹,我沒什麼美術天份

不過這不是本文的重點....

接下來是對Pixnet grey2模板的研究。找了一些對Pixnet模板修改的資料,發現repeat網友做了一個很詳細的圖表,看完這篇應該可以對grey2的模板有了清楚的了解。
pixnet blog css 解析 (grey2)

再來是工具的準備,首先是CSS編輯器。人家說殺雞焉用牛刀,可是我還是用了牛刀 囧>。我用Eclipse 3.3.1.1 + Aptana Plugins來編輯CSS。這個牛刀的好處是,它有CSS Code Complete的功能,當然其他優點就不用說了,統一的IDE介面總是讓人用起來得心應手。


另外輔助的工具是Firefox的CSSViewer和Firebug兩個套件,前者可以觀看目前所使用的CSS tag,後者則有強大的debug功能。

上工前先整理一下grey2所能使用的CSS class和ID,CSS有支援階層的效果,為了怕亂掉,我把每個Class&ID的parent element都詳細列出:

 * #Container {}
 *
 * #Container #Top {}
 * #Container #Top #BlogHeader {}
 * #Container #Top #BlogDescr {}
 *
 * #Container #Main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SidebarHeader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Sideblock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Sideblock .Sidetitle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Sideblock .Sidetitle h4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Sideblock .Sidebody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Sideblock .Sidebody .isLock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Sideblock .Sidebody .isLock img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Sideblock .Sidebody .userImg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Sideblock .Sidebody .userLink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Sideblock .Sidebody #userBlog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Sideblock .Sidebody #userAlbum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Sideblock .Sidebody #userGuestBook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Sideblock .Sidebody #userProfile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Sideblock .Sidebody #adminConsole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Sideblock .Sidebody #CategoryPlugin a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Sideblock .Sidebody .nodecoration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Sideblock .SideBottom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CalendarPlugin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LatestArt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LatestComments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LatestTrackbacks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userBlock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ArchivePlugin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CategoryPlugin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LinksPlugin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FavoritePlugin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PageviewPlugin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RSSPlugin {}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SidebarFooter {}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mainEntry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mainEntry .mainEntryTitle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mainEntry .mainEntryTitle h3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mainEntry .mainEntryTitle h3 a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mainEntry .mainEntryBody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mainEntry .mainEntryBody a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mainEntry .mainEntryBody .date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mainEntry .mainEntryBody .mainEntryBase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mainEntry .mainEntryBody .extended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mainEntry .mainEntryBody .mainEntryfoot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mainEntry .mainEntryBody .mainEntryfoot a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mainEntry .mainEntryBody .mainEntryfoot a:hover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mainEntry .mainEntryBody .mainEntryfoot p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mainEntry .mainEntryBody .mainEntryfoot .trackback_url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mainEntry .mainEntryBottom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mainEntry .mainEntryBottom .ptop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Comments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Comments .commentTitle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Comments .commentTitle a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Comments .commentBody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Comments .commentBody .CommentInnerBox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Comments .commentBody .CommentInnerBox .commentheader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Comments .commentBody .CommentInnerBox .commentcontent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Comments .commentBody .CommentInnerBox .commentcontent replyBox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Comments .commentBody .CommentInnerBox .commentcontent replyBox replyContent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Comments .commentBody .CommentInnerBox .commentcontent replyBox replyInfo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Comments .commentBody .CommentInnerBox .commentposterinfo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Comments .commentBody .CommentInnerBox .commentposterinfo br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Comments .commentBody .CommentInnerBox .commentposterinfo img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listall_msg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listall_pagelist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listall_date {}
 * #Container #Main #Content .listall_title {}
 *
 * #Container #pagefooter {}
 * #Container #pagefooter #Bottom {}
 * #Container #pagefooter #Bottom .style1 {}
 * #Container #pagefooter #Bottommenu {}


上表可以對照repeat板友辛苦整理的圖示說明。

大概幻想一下自己要的成果和了解等等要動手的部位後就開工了,整個動刀的過程大概花了我4個小時左右。扣掉美工編排的部份來說,一開始對CSS的selector與declaration的組合搭配的不是那麼熟練。例如,我一開始是針對每個Class去做修改,包括加上他們特定的字型、顏色、邊界....等,不過後來發現這樣的修改方式並不恰當,因為改出來如果很醜就很難調整,就算Eclipse的取代功能很強大,但是這也不是一個良好且適當的修改方式。

後來改變了語法的排列,將某些常用的設定單獨抽出來,例如字型有字型單獨的設定,對每個Class和ID則採用累加的效果,這樣改起來方便多了。

body {
    font-family: Verdana, Genev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
/* 使用字型10px的Class&ID */
#Container #Main #Sidebar #LatestComments .SideBody {
    font-size: 10px;
}
/* 使用字型12px的Class&ID */
input, select,
#Container #Main #Sidebar .Sideblock .Sidebody,
#Container #Main #Sidebar .Sideblock .Sidetitle h4,
#Container #Main #Content .listall_date,
#Container #pagefooter #Bottom,
#Container #pagefooter #Bottommenu,
#Container #Main #Content #Comments .commentBody .CommentInnerBox .commentposterinfo,
#Container #Main #Content .mainEntry .mainEntryBody .date {
    font-size: 12px;
}
/* 使用字型16px的Class&ID */
body {
    font-size: 16px;
}
/* 使用字型18px的Class&ID */
#Container #Top #BlogDescr,
#Container #Main #Content .mainEntry .mainEntryTitle h3 {
    font-size: 18px;
}
/* 使用字型24px的Class&ID */
#Container #Top #BlogHeader {
    font-size: 24px;
}
/* 要套用粗體的Class&ID */
#Container #Top #BlogHeader,
#Container #Main #Sidebar .Sideblock .Sidetitle h4,
#Container #Main #Content #Comments .commentTitle,
#Container #Main #Content .mainEntry .mainEntryTitle h3,
#Container #Main #Content #Comments .commentBody .commentInnerBox .commentheader {
    font-weight: bold;
}
body, #Container #Top #BlogHeader {
    text-align: left;
}


總結來說,這次的修改還算順利(因為CSS真的很簡單),不過對於屬性的用法只能算是粗淺的階段(書都還沒看完1/10呢)。有些想法可以搭配JavaScript來實現,到時候可以用的東西就更多啦。

謎之聲:阿?配色?配色很奇怪你知不知道!?我....我知道

g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